廣州未雨綢繆迎汛期 建好“海綿城市” 防治“城市看海”
發(fā)表時間:2022-04-02 10:15:26
廣州未雨綢繆迎汛期 建好“海綿城市” 防治“城市看海”
近日,廣州連日迎雨,拉開了入汛的序幕。據廣州市氣象局3月30日預測,今年廣州汛期(4—9月)總雨量為1400—2000毫米,較常年偏多一兩成,時間上前少后多,“龍舟水”略偏強。
在城市化加速發(fā)展暴露的“城市病”中,“城市看?!眴栴}在去年河南鄭州“7·20”特大暴雨后,再次成為關注焦點。廣州本地水系發(fā)達、交織成網,受洪、潮、澇三類水患災害威脅。而隨著西、北、東江中下游防洪體系基本成形,過境洪水問題已基本得以解決,珠堤達標提升后已可防御“山竹”級別臺風暴潮,因此,內澇防治能力提升成為構建廣州市洪澇安全網的重點。
目前廣州基本建立了蓄排結合的防洪排澇體系,能有效應對標準范圍內的降雨。朝著建設國家海綿城市的目標,廣州從“綠、灰、藍、管”四方面打造排水防澇體系,即“推進綠色源頭徑流削減、灰色管渠過程蓄排、藍色河湖末端消納、排水管控提質增效”,在水安全領域推進水務高質量發(fā)展,提升城市韌性,建設更高品質的美麗廣州。
彈性??城市如“海綿”
滂沱春雨過后,廣州越秀一處居民區(qū)的口袋公園里,透水磚鋪就的小路成為居民穿行的“捷徑”,低矮的灌木叢上水珠沿著葉片滾落,落入底下的白色小石子堆里消失不見。不遠處,不久前露出淤泥淺灘的河涌水位漸漲,上游流入的河水蕩出一層又一層的微波。
這是廣州城市里的“小海綿”與“中海綿”。
城市內澇的加劇與城市化改變降水轉變?yōu)閺搅鬟^程有關。與2000年相比,廣州在2020年的全市不透水面積增加了3.3倍。池塘、湖泊的占填降低城市自然調蓄能力,城市硬底化使雨水下滲量和截流量下降,徑流系數增加,加上城市熱島、雨島效應導致暴雨中心向高度城市化地區(qū)轉移,廣州的短歷時強降雨頻次增加62%。
治水先治源,要從源頭給降水匯流降速,就要打破硬底,讓城市成為海綿。
在流域尺度上,廣州將海綿體系分為大、中、小三個層次完善建設,對河涌、湖泊、濕地等“大海綿”體系進行梳理,以流域為單元,算清“水賬”,提出流域大海綿建設及管控要求;在“中海綿”尺度通過清污分流,降低河涌水位,為雨水騰出調蓄空間;在城市建設項目中,因地制宜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及指標要求,建設如雨水花園的源頭“小海綿”。
去年,廣州入選全國首批“系統(tǒng)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”。截至2021年底,廣州的城市建成區(qū)已有338.06平方公里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目標要求,占比25.5%。不久前,《廣州市系統(tǒng)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工作方案》印發(fā)實施,明確到2023年底、2025年底、2030年底,廣州市城市分別累計有不少于40%、45%以上、80%以上建成區(qū)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。
城市內澇是一個系統(tǒng)性問題,源頭減排是一方面,在管渠過程蓄排、河湖末端消納是另一方面。
一個城市,廣州劃分成幾萬個排水單元,針對城市舊改、非舊改兩種類型用地,因地制宜規(guī)劃源頭徑流削減管控要求。自2019年9月始,廣州定下5年目標,開展全市排水單元達標建設攻堅行動,推進2.8萬個排水單元達標建設工作。
一個從源頭實現“雨污分流”的排水體系正在逐步成形。截至2021年12月底,廣州全市已完成達標認定排水單元1.88萬個,面積644平方公里,達標面積占全市總排水單元面積的84.83%。未來,“排水用戶全接管、污水管網全覆蓋、排放污水全進廠”的治理體系將為雨水騰挪出更多排放空間。
根據《廣州市城市內澇治理行動方案(2021—2025年)》,通過系統(tǒng)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,以大型排澇通道、人工湖調蓄等為骨干,廣州將構建起從源頭到末端,涵蓋流域、城市、社區(qū)多層次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,消除嚴重影響生產生活秩序的易澇積水點。
韌性??備汛未雨綢繆
汛期雖然剛剛開始,廣州的備汛已早在今年1月拉開序幕。
入汛次日,廣州就迎來了一場暴雨。25日8時至12時,廣州全市平均雨量18.7毫米,最大降水量為44.5毫米。在廣州中心區(qū)域56個重點布防區(qū)域、195條主干道,廣州水投集團排水公司防汛專業(yè)隊伍奔赴各個點位值守,或拼裝止水擋板、或清理收水設施中的落葉等雜物,打好汛期“第一仗”。
此前已制定的《2022年度防內澇應急搶險工作預案》和《應對超標準極端強降雨天氣非常態(tài)化應急搶險預案》“雙預案”,“一點一預案”對明確中心城區(qū)56個重要區(qū)域布防點的專項應急預案,成為他們這場仗的“兵書”。
應急搶險是城市防汛抗洪減災的后備力量,要在關鍵時刻發(fā)揮作用,更需未雨綢繆。
從1月開始,針對119個水浸風險點隱患的汛前加強性清疏工作已經開始。在廣州市排水公司新接收的5000公里城中村管網中,自主研發(fā)的小型清疏設備靈活穿梭于街巷之中;春天落葉的道路上,收水設施堵塞隱患點的巡查力度也在加強;聯合廣州地鐵開展車站水淹中斷行車應急處置演練,則進一步提升應對特殊天氣的應急處置能力。
107支專業(yè)化應急搶險隊伍時刻待命。其中標準布防組56支、主干道巡防組45支、大型搶險組6支,較2021年搶險力量增加了10支各級搶險組及相關人員、設備等搶險力量。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的12座養(yǎng)護應急搶險基地,配備了清疏、應急搶險等生產設備超600臺,總抽排能力超7萬立方米/每小時,應急保障能力位居全省前列。
智能化系統(tǒng)將進一步提升城市排水效率。
24小時實時監(jiān)控各項關鍵指標的智慧監(jiān)管系統(tǒng),讓看不見的地下管線運行情況躍出地面,呈現于眼前。利用數字調度平臺,后方可實時掌握和查看隊伍現場最新實況,并即時語音對講,迅速為前方傳達調度指令。這顆現代排水管理的“智慧大腦”,將為城市平安度汛提供保障。